科技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决定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如何培养更加切合企业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以上类型人才的培养,靠职业院校老师的“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依靠集体、团队的力量和优势。因此,如何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机制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广大职业院校办学的关键。为更好地理解和建设教学团队,本文就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的内涵、类型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等进行交流。
一、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的内涵
对团队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学者,分别是史蒂芬·罗宾斯(1997)提出“团队是由结构稳定、职责明确的正式群体构成,在群体内部,成员们共同努力产生协同效应,其结果是使团队的整体绩效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另一位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定义到“团队是由具有技能互补、相互愿意承担责任,为了共同的业绩目的而组成的正式群体”。[1]由以上定义看出,团队是一个稳定的群体,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工作任务,各成员要有明确的职责,能够技能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判断团队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要看其整体绩效是否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将团队的概念引入到职业教育领域,形成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其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发展性、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教学资源、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必须要有企业的充分参与,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团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其成员构成应该专兼结合,除学校的专职教师外,还应聘请的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一个能有效服务于所在专业的稳定的教师群体组成的业务组织。
二是教学团队的目标必须定位在如何促进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方面,必须围绕教学中心开展一些教学和研究工作,其工作重点应该在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
三是团队成员各自要有明确的职责,要相互了解、信任、团结,实现知识和技能互补,产生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定义可表述为以促进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共同目标,由团队带头人和其他在年龄、职称、业务能力等方面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组成,能通过能力互补和相互协作,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创造出优秀教学科研成果的正式群体。
二、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的类型
(一)按组织形式的不同分类
职业院校的教学团队主要有以下组织形式:
1、基于课程或学科建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共同承担同一课程。这类团队力量比较强,课程开发力度集中,适合多个专业共同开设的基础类课程。[2]主要围绕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开展工作。如许多职业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等。
2、基于专业或专业群建立教学团队,由专业带头人和专兼职教师组成。主要围绕专业设置与办学理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专业课的课改教改、教学资源建设等内容开展工作,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一个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是示范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
3、基于课题、项目等建立教学团队。这类团队往往被称为课题组或项目组,是为一项短期、临时性的工作而成立的组织,组内成员在研究或建设任务上有更加细致的分工,除课题和项目本身的任务之外还有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二)按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分类
教学团队根据其成立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可进行以下分类:
1、从时间上来看,可将教学团队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类型。以专业和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等这样一些长期任务开展工作的团队可称之为长期教学团队;以某一项课题的研究、某一个项目的申报和建设等短期任务而组建的团队可称之为短期教学团队。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教学团队,在工作任务未完成之前必须是一个稳定的、健全的组织。相比短期教学团队,长期教学团队更应该注意团队结构的优化、成员的新老更替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2、从空间上来看,可将教学团队分为实体和虚拟两种类型。实体教学团队是指在空间维度上相对集中,其全部或绝大部分成员集中在某一单位甚至某一个办公室,能相对集中,面对面的开展工作的教学团队;虚拟教学团队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发展而逐渐产生的,Zigurs把虚拟团队定义为在一些维度上分散的、个体的集合,他们通过信息技术协同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目标。[3]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网络为交流和信息传递平台而建立起来的虚拟教学团队也越来越多,如省内或国内多家兄弟院校基于相同专业或相同课程的建设而成立的教学团队。他们虽然不能经常以召集会议等形式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相互监督,但只要有健全的制度、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分工,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成员之间就可通过QQ群、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任务分配、交流讨论和资料交接。虚拟教学团队的最大优势在于信息和资料的搜集更加广泛,成果的共享面更广,共享速度更快。
三、职业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
以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为例,从制度建设、团队结构优化、成员素质提升、工作任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及相关措施设计了方案框架,见图1。
1、制度建设
优秀教学团队的内部制度至少应该包括团队管理办法和团队考核制度等。团队管理办法的内容包括团队的组织结构,团队带头人的选聘、任期和职责,其他成员的职责,团队经费管理,以及在师德、纪律、相互团结和信任等方面所作的一些规定。
团队考核制度包括考核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考核评估机制要改变重个人业绩考核为个人业绩与团队业绩并重,改变由单纯的数量考核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转变,通过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消除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实现教师间的真诚合作,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团队内部关系融合,调动教师协同工作积极性的考核评估长效机制。激励机制要侧重于对整个团队的绩效实施奖惩,改变现行以教师个体为激励对象的模式,建立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整体奖励和个体奖励相结合、目标激励和奖励激励相结合,建立以人为本的多元化激励机制。[4]
2、“陀螺式”团队结构优化
一个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应该为一个陀螺形状,称为“陀螺式”结构。陀螺顶段比例最小的部分为团队带头人,包括一名校内专业带头人和一名聘请的企业或行业专家带头人;中间比例最大的部分为团队的中坚力量,由骨干教师、企业聘请的能工巧匠、教学能手、教学名师等组成;最下面比例相对较小的部分为年轻教师。顶端起到一个指挥和把握方向的作用,中间维持平衡,底部要不断磨练,上中下三层要协调一致、共同围绕中心轴进行旋转,来保持陀螺的活力,要通过大力度培养和高质量引进相结合的形式来维持团队的合理性和生命力。
3、成员素质提升
由于专业教学团队属于一个长期类型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要长期服务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有计划地提升团队成员的素质尤为重要。专业教学团队的成员素质包括政治素养、师德修养、职教理念、教学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科研水平、身心素质等多项。职业院校领导和团队负责人要对团队内每一位成员的素质提升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为不同层次的成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和锻炼机会,配合有效的激励措施,以有效课堂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科研活动、技能大赛、课题研究、企业顶岗锻炼、骨干教师培训等为抓手,采取以老带新、以强扶弱等措施,建成一支素质优良、技能过硬,能够有效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队伍。
4、专业教学团队的工作任务
专业教学团队除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之外,还要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要不断学习职教理论,及时调研行业现状和企业需求,对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决策;要承担起本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的建设任务,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或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要承担起本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任务,包括基地的建设规划、实训教材的建设、实训模式的改革、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络等。专业教学团队还要依靠团队的智力和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术咨询、职业技能鉴定、科学试验、科技推广和产业开发等社会服务工作,为促进企业发展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