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空间 > 名师观点 > 正文

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发布日期:2023-12-23 作者: 来源: 点击: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愈加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对职业院校管理的探索日臻深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迅速发展。然而现阶段仍存在着一些因素制约着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1]江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为5年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五年制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一种特色,由于招生对象和学制上的特点,其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也必然不同于普通职业教育,要有自身特点。

我校五年制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江苏医药经济和医药企业发展”为目标,多年来不断深化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形成了以下典型案例,供同行参考。

一、构建了“2+2+1”专业技能课课程体系

我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在多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改革中逐渐打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将药物制剂生产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和重组,再结合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学情特点,构建了以药物制剂工职业能力为主线,实践技能训练贯穿学制始终的“2+2+1”专业技能课课程体系。学生在一、二年级连续两年开设《制剂设备单元操作》实践课程,学习常用制剂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和维护方法;三、四年级连续开设两年的《药物制剂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各类剂型的生产过程知识,包括制备方法、制备工艺、物料管理、生产管理等知识,并进行常用剂型的制备;五年级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

“2+2+1”专业技能课课程体系使学生一进校就接触专业技能课,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学习过程由基本的设备单元操作实践到生产实践,再到顶岗实习,体现了实践教学的连续性。教学内容设计由易到难,由单元到综合,前呼后应,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反复练习。

二、探索了“校企一体化,工学互动,工作系统化,轮岗培训”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用了“校企一体化,工学互动,工作系统化,轮岗培训”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人才培养可以最大限度的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经验两种差异较大的环境与体系,学校以及企业可以共同参与,把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同实际的工作岗位相融合,在岗位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实现学生整体职业知识、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就业竞争力的综合提高。[2]

此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学生1~3年级在学校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学习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术,为学生进驻企业打好必备的基础,4年级进驻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学习,学生每周3~4天在车间“工作”,由企业技术人员(外聘教师)带教,1~2天在教室上课,由学校和企业技术专家(外聘教师)共同实施教学。学生在车间实训时,带教师傅不仅传授操作技术,也讲相关原理和知识。通过一年真实工作环境的“工学结合”学习,学生都能达到独立顶岗工作的水平,再经过5年级的顶岗实习,毕业时即是一位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合格员工,不需企业培训就能直接上岗。

为使实践内容既与企业的日常生产吻合,又能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起到良好作用,达到校企互赢,在签订合作协议之前,学校和合作企业均会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共同协商,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于该企业的“工学结合教学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轮岗制度和评价机制,把知识、技能有机融合于各岗位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始终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衔接,实现“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工学结合教学示意图见图1。

 

 

 

 

 

 

 

 

为保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的教学质量,避免出现部分企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忽视对学生的管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等现象,我校在实施此模式时遵循了以下步骤:

1.合作企业资质和诚信考察;

2.商定学生管理、教学安排等事宜,共同制定工学结合教学指导方案,明确培养责任;

3.校企签订工学结合教学协议;

4.征求学生意见,组织学生面试;

5.学校、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协议;

6.确定企业和学校任课教师;

7.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工学结合学习方法培训;

8.送学生进岗;

9.校内学生根据人数多少重新组织教学班;

10.定期派老师到企业进行教学检查,召开座谈会;

11.期末收集教学资料,评定成绩;

12.年末对成绩合格者颁发校企共同签章的结业证书。

“校企一体化,工学互动,工作系统化,轮岗培训”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了培养能直接顶岗工作的合格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

三、创新了“老生辅新生”技能培养方式

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一项技术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操作练习才能达到,但是反复练习同一个操作,又很容易使人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感,以上矛盾给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也会发现另外一个现象,老师给多个平行班上课也是一件重复性的工作,但老师不但不会产生厌倦感,甚至还会越上越“来劲”。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老师授课的内容虽然是重复性的,但是每次面对的学生却不一样,上课过程中仍会有许多新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老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丰富和熟练,处理问题、组织课堂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使上课的过程越来越流畅,老师也就越来越有成就感,越上越“有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学生的技能培养中能否借鉴“老师上课”的形式呢?我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首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在实践操作教学中采用了“老生辅新生”的技能培养方式。具体做法见图2和以下说明:

1.在高年级学生中聘请能熟练操作制剂设备的学生为制剂设备操作教学辅导员,协助教师辅导低年级(初学者)学生学习。让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辅导一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的在校学习过程中,一边学习新技术,一边在教学辅导的过程中不断练习已学过的老技术,使学过的技术不间断运用,在运用中不断磨练,不断提高。不仅解决了学新忘旧的问题,也使自己学过的技术能及时得到运用,在运用中得到进一步熟练和提高。

2.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掌握的情况,自愿申请辅导的具体制剂设备,并经过严格的操作考核,达到标准者方可聘任。考核达不到标准者,继续学习,下次再申请,没有时间限制,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都能得到教学辅导的锻炼。

3.对聘请的学生实践教学辅导员进行岗前教学培训,使其具备辅导能力,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发给《制剂设备操作辅导员》证书,持证上岗。

4.对学生辅导员按勤工俭学对待,发给相应的报酬。尊重学生的劳动,让学生有成就感。

5.合理安排高年级学生的自习课时间和各班自习课的顺序,安排辅导员利用自习课时间到实训基地进行教学辅导,不影响学生的正常上课和学习。

6.每堂课由教师带领多名实践教学辅导员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教学管理,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复杂问题、疑难问题。

“老生辅新生”技能培养方式取得了以下良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把能担任实践教学辅导员看作是一种荣誉。担任制剂设备操作辅导员的学生,学校发给相应证书,就业时是一种实践能力的证明,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学生在辅导新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锻炼自己,使自己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解决了学生学新忘旧的问题。

3.变枯燥的重复训练学习为有乐趣、有成就感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辅导员课前要进行备课,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必须对要讲的内容及讲授方法进行反复推演,这样就促使自己不断学习,理论水平也得到提高。

5.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要不断讲解,并且要处理一些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莹莹.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57.

[2]黄志艳.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