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背景 劳动教育是构建“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当前,全社会推崇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在加强劳动教育方面对当代青年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传授技能的殿堂和人才培养的摇篮,无疑是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劳动者的主阵地,更应该承担起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培养劳动品质和使命感的重大责任。 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跨度为15岁至20岁之间,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十字路口”,学校开展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坚定劳动精神,提升专业技能,而且影响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奉献力度,甚至影响整个社会劳动观念的走向【1】。 根据教育部要求,新一轮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并开设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专题教育16学时。同时,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开展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 然而,由于现阶段劳动教育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被弱化,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缺乏系统性、边缘化等问题【2】。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进程表中仅体现出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的学时学分等内容,关于如何具体落实劳动教育的课程渗透,依托实习实训课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融合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发挥劳动教育形式多样性等项目模式仍在进一步探讨中。 本课题通过借鉴一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构建成功经验,针对以上问题,从“校内外充分融合”角度,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进行构建研究,从而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实指引方向,为劳动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标准制定及“课程劳育”提供参考意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对劳动观教育的研究对象大都以中小学生为主,对大学生尤其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研究甚少。大部分研究者已经发现了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多种策略,但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甚少。大部分研究为理论层面的探讨,理论研究远多于实证研究,经验之谈较多,严谨论述少,论据也不够充分,实证研究甚少。大部分研究忽视了劳动教育对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等,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隐性作用【3】。 而针对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劳动教育模式的实践性探讨研究中,国内外仅有很少的文献记载。如张成龙等以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实训室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一些对策及建议【4】。雷世平提出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渗透课以及劳动教育活动课同步推进,构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的劳动教育理念“三位一体”劳动教育课程模式【5】。李民、朱彬彬从实践育人视域下,分析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实践活动和生活场景四个维度,探讨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提出一定的看法和建议【6】。 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有新内涵,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应该有其特殊的规律【7】。本课题将在深入分析研究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分阶段合理化构建校内外相互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开发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三)核心概念及界定 1.校内外充分融合 充分指充足、足够。融合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本课题中的校内外充分融合是指充足利用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课程资源、文化建设资源、实训资源等)和学校外部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公益活动等)之间的有效结合,互补所长,协同共向,促进学生的劳动观形成、劳动习惯的养成。 2.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课题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结合职业院校的特色,本课题所提出的劳动教育模式是以专业技术为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在劳动素养的培育上下功夫。 (四)课题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本课题在深入分析研究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分阶段合理化构建校内外相互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将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实指引方向,为劳动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标准制定及“课程劳育”提供参考意见。 2.实践意义 本课题从“校内外充分融合”角度,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进行构建研究,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校内外各个环节,开发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为学校实施“三全育人”提供方案。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实现各类课程与劳动教育必修课同向同行,让学生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形成个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体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制定奖惩措施,更好地监督和促进劳动培育效果。 2.研究内容 (1)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体系理论研究。 收集、查阅相关劳动教育的研究文献,梳理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特点,总结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体系理论框架。 (2)构建校内实践劳动教育模式。 从劳动文化建设,构建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渗透思政课程、劳动教育渗透专业课程三类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及校内实训室劳动教育三个维度研究构建校内实践劳动教育模式。 (3)构建校外实践劳动教育模式。 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四个维度研究构建校外实践劳动教育模式。 (4)以评促劳,开发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研究建立针对性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以评促劳,形成劳育考核机制,制定奖惩措施,更好地监督和促进劳动培育效果。 (六)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21年4月-2021年5月) 组建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架构本研究基本框架,明确分工,收集、查阅相关劳动教育的研究文献,梳理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特点。 2.研究阶段(2021年6月-2022年10月) (1)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体系理论研究。 2021年6月-2021年8月 收集、查阅相关劳动教育的研究文献,梳理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特点,总结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体系理论框架。 (2)构建校内实践劳动教育模式。 2021年9月-2022年2月 从劳动文化建设,构建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渗透思政课程、劳动教育渗透专业课程三类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及校内实训室劳动教育三个维度研究构建校内实践劳动教育模式。 (3)构建校外实践劳动教育模式。 2022年3月-2022年8月 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四个维度研究构建校外实践劳动教育模式。 (4)以评促劳,开发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2022年9月-2022年10月 研究建立针对性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以评促劳,形成劳育考核机制,制定奖惩措施,更好地监督和促进劳动培育效果。 3.总结阶段(2022年11月-2023年3月) 总结研究成果,并对本研究进行反思与展望,形成论文并公开发表,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收集、查阅相关劳动教育的研究文献,梳理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特点,总结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体系理论框架,借鉴一些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成功经验,针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寻求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2.调查研究法 针对教师对于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渗透思政课程、劳动教育渗透专业课程三类课程中劳动元素的理解及渗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反思改进;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劳动教育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环节的侧重点,反馈劳动教育的成果。 3.行动研究法 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渗透思政课程、劳动教育渗透专业课程三类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规范并细化关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一系列校外劳动教育活动的规章制度;建立针对性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以评促劳,形成劳育考核机制,制定奖惩措施,更好地监督和促进劳动培育效果。 4.归纳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针对收集到的一系列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 (八)研究步骤 1.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问题等,架构本研究基本框架 2.收集、查阅相关劳动教育的研究文献 3.梳理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特点 4.总结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体系理论框架 5.构建校内实践劳动教育模式 6.构建校外实践劳动教育模式 7.开发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形成劳育考核机制 8.总结研究成果,对本研究进行反思与展望,形成论文。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组团队是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富有改革创新意识。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能够发挥各自特长,合理分工。 1.许子珊,女,38岁,讲师,硕士研究生,擅长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在本课题组中负责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体系理论研究工作。 2.王燕子,女,38岁,讲师,硕士研究生,担任系部教学管理干事,负责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管理和校外实习跟踪管理工作,在本课题组中负责校外实习劳动教育研究工作。 3.曹丹,女,37岁,讲师,工程硕士,擅长宣传、文字编辑等工作,在本课题组中负责开发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工作。 4.李银洁,女,30岁,讲师,硕士研究生,曾担任系部团支部书记兼学生管理干事,擅长宣传、文字编辑等工作,在本课题组中负责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研究工作。 (十)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1.我校新一轮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启动,各类课程标准负责人正在深入挖掘思政、劳育等教育元素,这些将成为构建校内实践劳动教育模式中课程劳育部分的有效基础。 2.校内,学校建有各专业现代化实训基地,具有岗位定位明确、环境良好和设备功能齐全的仿真职业技能实训场所,能够承担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技能大赛训练及比赛、校内劳动教育周及社团活动开展等任务,方便课题中构建校内实践劳动教育模式部分研究。 3.校外,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拥有多个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工学交替、顶岗锻炼、志愿服务、创业就业等劳动实践教育,方便课题中构建校外实践劳动教育模式部分研究。 4.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课题负责人曾主持省、校级各项课题共3项,参与各级课题10余项,目前担任多个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同时负责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团队成员均从事一线教学研究,参与过其他课题的研究,目前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本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能够发挥各自特长,合理分工。 (十一)课题经费预算
支出项目 |
经费(元) |
计算依据及理由 |
文献的查阅、打印、复印 |
200 |
根据资料内容预算 |
评审费,论证费 |
500 |
用于专家评审及论证 |
论文发表(版面费、审稿费) |
1000 |
根据论文级别和费用预算 |
数据采集费,管理费等 |
300 |
用于企业及毕业生调研 |
合计 |
2000 |
|
(十二)课题预期主要成果
成果形式 |
最终成果 |
完成时间 |
论文 |
“校内外充分融合”构建劳动教育模式研究相关论文 |
2023年3月 |
(十三)目前课题研究准备情况 1.已完成课题组的组建工作,并且明确分工及职责。 2.已初步完成本课题相关文献的查阅及收集工作。 3.已完成课题申报书的撰写及课题申报工作。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2]刘文敏等.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作家天地,2020(34):89-90. [3]周婕,周扬帆.劳动教育的文献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J].经济师,2019(8):267-268. [4]张成龙等.高职院校实训室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江苏农机化,2021(2). [5]雷世平.“三位一体”劳动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9). [6]李民,朱彬彬.实践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现代商贸工业,2019(34). [7]施艳青.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6):4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