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中样品溶液与标准溶液基体一致是很难做到的,基体中有无干扰可以通过加标回收实验确定:即在被测样品中加入标准物质,测定其回收率,这是目前国内外各种实验室中常用而又方便确定检测数据可靠性(准确度)的方法。但是,加标回收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若样品浓度小于测定下限时,则加入测定下限(标准系列浓度最低点)的浓度,否则无效。
2)作标准曲线时:实验点不少于5个点(最好7个点),有人只做3个点不妥,太少了。
3)加标回收时需要加3个水平的添加量,因为回收率视含量不同而有差异。加标点的位置应该是三个(线性范围的两端各一点、线性范围中间取一点)。
重视相关系数r与斜率b的关系,避免误判分析测试数据的可靠性
从仪器学理论和分析化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平日所讲的标准曲线又称校正曲线,其理论依据是郎伯-比尔定律。即:
A=KLC
式中:A为吸光度;K为系数;L为光程;C为试样浓度。
现代分析仪器自动化水平都较高,都带有计算机及配套软件。在测定标准浓度溶液后,都能通过计算机自动获得相应的吸光度,根据回归方程y=bx+a,自动给出校正曲线及校正曲线的相关系数(r)、斜率(b)和截距(a)。但吸光度A与试样浓度C之间的关系A=f(C)只是相关关系,只有当r≈1时,吸光度A与试样浓度C之间的关系才可近似地看作线性函数关系,最终根据测得的样品吸光度A值直接由A=f(C)反求试样浓度C值。当r偏离1较大时,则根据测得的吸光度A值直接由A=f(C)反求试样浓度C值将产生较大的误差。所以,注重 r 这个重要数据是对的。
但是,许多科技工作者只是单一的注重 r 这个重要数据,专门追求r值的大小,并且主要根据r值来对检测结果下结论,这就不对了。他们只看r值达到了几个“9”,并且很多科技工作者片面追求相关系数是否达到三个9以上:他们认为r值达到0.999,就算测定结果准确了。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多数实验室忽略了斜率的变化。测定中的吸光度是随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浓度不准确,如标样浓度变小,吸光度也随之变小,反之亦然。根据回归方程y=bx+a,斜率b增大,吸光度也随之增大。所以即使相关系数好,测定结果也不一定准确。往往在接受质控考核中会遇到这个问题,我们应引起重视。
例如,测定水中的Mn时,作者和邹宗富等参加国家实验室比对考核时,测试结果雷同:三个实验室对Mn的测试时,相关系数都在0.9996以上,仪器都是使用国产TAS-990,国家给定的标准参考物质浓度:0.16±0.02 µg/ml,三个实验室用TAS-990测定Mn的结果:1、2实验室考核合格;3实验室考核不合格。三个实验室测定结果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