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史氏环氧化反应”载入教科书

发表时间:2022-01-06   浏览次数:

看了下挂钟,已是凌晨了。整排办公桌前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材料袋,将最新整理的研究材料放入手提袋中做好标记,并将其放置在新的位置上。这些袋子里装满了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这是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食品学院教授史一安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个瞬间,对于他来说,近30年来,科研工作不分昼夜。

“史氏环氧化反应”载入教科书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德国科学家本杰明·李斯特和美国科学家大卫·麦克米伦成为新科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表彰他们自2000年以来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杰出工作。而在这一领域,史一安同样有着近二十五年的研究积淀,共发表论文与专著近60篇。

早在1996年史一安教授发现基于果糖衍生的手性酮可以高效实现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手性酮催化剂以天然的果糖为原料,通过简单的两步简单反应可大量制备。在1996-2000年期间发表论文和综述近20篇,充分展示了果糖衍生的手性酮在不对称环氧化方面独到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具体表现为底物范围广,实用性强,环境友好,解决了迄今为止金属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同时避免了金属催化反应中有毒金属的残留弊端。这一反应已经成为国际公认并具有广泛应用的重要人名反应,被称为“史氏环氧化反应”并载入教科书。作为关键步骤被成功应用到越来越多的天然产物或生物活性分子合成中。该反应是最早具有广泛通用性、实用性、系统性的不对称有机催化体系,充分体现了简单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独特优势以及广阔的前景。是有机小分子催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激发并推动了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的发展。

在近三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史一安遇到了多少困难,这是一份怎样的坚持,只有他自己知道。但当旁人问起,他总是轻描淡写一句带过,并强调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

治学态度严谨注重细节

史一安于1979年通过高考进入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留学热潮中,怀揣着求知的渴望,他开始了异国逐梦的旅程。1987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化学家Barry M. Trost教授实验室开展为期五年的博士研究工作。1992年,史一安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师从著名生物化学家Christopher T. Walsh教授,开始为期三年的博士后工作。1995年后,史一安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任教,开始了在不对称催化领域的科研工作,2003年被升为教授。四十多年的化学科研之路,史一安饱含着对于这个学科深沉的爱。为了确保实验的严谨性,已过天命之年的他,经常与学生一起,通宵达旦地论证、核对数据,哪怕是为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细节。作为史一安的科研助理,常州大学青年教师时园经常提醒他最近的工作安排,但在化学科研方面,她却毫不担心:“很多生活琐事史教授或许记不太清,但对于化学相关的记忆,多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看过的文献他都能记清楚哪一页、哪一个板块讲什么。”时园感慨道。“搞科研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如果对科研没有热爱,就走不远。我经常跟青年学者讲对于着手的研究一定要有兴趣,钻进去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体会到科研的乐趣。”史一安谈道。在很多人眼中,史一安对于化学的要求非常高,做研究都希望有自己的特色,史一安对于研究方向的把握,总是源于根本的科学问题——系统、深入、有用。他坦言,在结束环氧反应相关的研究工作后,曾陷入一段心理上的纠结时期,在新课题的选择上总是潜意识的要跟环氧化对照。

事业巅峰期回到故乡任教

“我经常鼓励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做一些挑战性的课题,具有探索科学本源的精神” 史一安谈道。经过努力探索,史一安发展了一类新型有机锌试剂,被称为“Shi Carbenoid”(史氏卡宾),能够实现烯烃的高效环丙烷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后来,史一安又开创烯烃新型的双氨化反应,发展了基于鎓离子的烯烃功能化反应、高效仿生转氨化反应、非CO参与的烯烃羰基化反应,这些困扰了化学界很多年的难题,都在他“冒险家”精神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突破。在事业巅峰期,史一安回到故土。200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并在2008-2012年期间担任化学所分子识别与功能院重点实验室主任。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 “不饱和烃高效转化中的前沿科学问题” 的973项目,项目团队在很多重要的有挑战性的新研究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我国化学化工、医药、农药和功能材料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同时凝聚了一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从事不饱和烃转化研究的队伍。2017年,史一安回到家乡常州武进,担任新成立的常州大学自然与合成有机化学研究院院长。继续致力于高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和转化,建设研究队伍,服务地方相关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化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通过化学反应从一个东西可以衍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不断创造新物质。”眼下,史一安正忙碌着攻破新的科学难题,他仍然如对科研抱有赤子之心的少年,在化学的知识海洋中做一个乘风破浪的冒险家。

转自: 现代快报网:http://www.xdkb.net/p1/ttxwcz/20211109/229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