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这些“国之重器”的总设计师,值得被记住!

发表时间:2021-10-01   浏览次数:

转载来源:青塔学术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

在近10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就中,1950年以前,只有1项来自大科学装置;1970年后,有超过40%来自大科学装置。而到了1990年以后,这一比例高达48%。

因此,大科学装置对于催生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背后默默奉献的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工程师,是他们实现了技术的突破、领域的拓展,将中国科技一步步推向世界巅峰。

他们,值得被记住!

谢家麟:中国粒子加速器之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在我国大科学装置工程中赫赫有名。它有多厉害?这个装置,在20世纪80年代,投入了2.4亿

1988年10月16日凌晨,它实现第一次对撞,被形容为“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而担任这项与“两弹一星”比肩任务的,是我国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院士。

谢家麟是上世纪50年代归国的科学家之一,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加速器研制。留美期间,他研制出了当时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加速器。

归国后,他在加速器方向拿下了多个“第一”:我国脉冲功率最大的速调管、我国最早的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3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国内第一台电子回旋加速器……

1988年,他带领团队出色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任务,其优越性能,也使得中国高能物理所跻身世界八大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

曾有不少人问起他经历过的困难,老人总是笑道,“什么叫科研?科研就是要解决种种困难和问题,在无路可走时走出一条新路。

徐洪杰:光源工程是干出来的提到上海标志性建筑,你会想到什么?东方明珠塔?上海金茂大厦?

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有一只巨大的散发着绮丽色彩的“鹦鹉螺”,也是上海向世界各国游客发出的一张“个性名片”,它就是“上海光源”。这个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投资12亿的高颜值大装置,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建成的最大规模的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平台。

undefined

由于研究方向的巨大差异,徐洪杰自嘲自己是“从专家到学生,再从学生到专家”。正是源于科研人员百折不挠的初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徐洪杰和他的团队历时10余载,凭着坚定的信念,终于让上海光源成功落地“发光”。“五年,你不做其他研究,专心建设光源”,15年前导师的话犹在耳畔,如今上海光源每年供光5500小时,支持近7000个课题,助力数项世界级成果的诞生

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在贵州省黔南的一片巨型喀斯特地形中,静静卧着一口发射面积达30个足球场、一眼能看130多亿光年的“大锅”。它便是“中国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自建成至今,已发现370多颗脉冲星,并在快速射电暴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9月27日,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奖——詹天佑奖正式颁发,FAST在列。

2017年10月,“中国天眼”首次发现脉冲星,距离“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不到1个月。早在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想要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说建就建。1994年初,年近半百的南仁东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12年的选址之路。从壮年走到了暮年,他的脚印布满了贵州省几乎每一处有迹可循的洼地。

从选址、预研究到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的南仁东扛下了几乎所有的重担。

据他的同事回忆,每当遇到棘手难题的时候,南仁东的办公室就像天宫一般,烟雾缭绕。而一年之中,时常如入天宫。

崔向群:“天文光谱航母”总工程师在河北省兴隆县的连绵山脉中,一支乳白色的巨笔横卧于山中,它就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为了纪念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也冠名为“郭守敬望远镜”。

LAMOST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也是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说到LAMOST就不得不提到崔向群院士。LAMOST于1997年立项,由于项目难度巨大,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和苏定强找到了当时受聘于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崔向群,希望她能够加入项目组。当时苏定强直言:“参加‘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项目就是参加‘敢死队’,而你就是‘敢死队’队长。”深感任务的艰巨和责任的重大,崔向群毅然放弃了国外的工作选择归国。

在崔向群带领下,LAMOST实现了多项技术的世界级突破:4000根光纤精准自动化对准、并行可控双回转光纤、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等。曾经有外国天文学家在LAMOST正式启用后,这样评价:LAMOST的成功,不止应该恭喜中国拥有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大装置,更值得欣喜的是中国成长出了一支杰出的光学队伍。是他们实现了LAMOST,并将中国的望远镜技术水平推进到世界顶峰。大国重器,诠释着中国科研实力,而这来之不易的数亿计工程背后更是几代科研人攻坚克难、呕心沥血的缩影。向每一项大科技工程背后的科研人员致敬!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