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2023年1月教科研活动记录
人员:刘晓娟,姚萍,李亚君,金杰,王春侠,宋莉,孙蓓,郭庆宇,李琼,潘元元,潘长伟,杜文倩,袁玲
时间:2023年1月5日13:00—14:00
地点:腾讯会议
内容:如何做好教师形象(三)?
详细情况记录:
第三篇锤炼教师专业
修炼之十五:以生为本——人的教育。普卢塔克说:“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育的中心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魏书生说得好:“当你把学生看成天使,那你就生活在天堂里;当你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你就天天生活在地狱里。”
修炼之十六:课程意识——超越书本中心。杜威说:“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一个教师如何理解课程,就决定了他如何实施教学,他的课程视野,甚至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
修炼之十七:跨越边界——知识之后是什么。赵汀阳说:“知识不足是科学的问题,更是与人的命运和幸福相关的问题。”对单一教学局限性的超越,是潜移默化的价值教育。
修炼之十八:教学艺术——学习的革命。佐藤学说过:“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教学是一门艺术。
修炼之十九:寻找声音——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修炼之二十:教育之梦——做个有信念的教师。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快逃出这种境地。”人是要有信念的。没有信念,便没有思想,没有主见,没有理想的追求。
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是不能站稳脚跟的。教育信念,是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分水岭。据说工作有四种状态:第一种,工作是使命;第二种,工作是兴趣;第三种,工作是饭碗;第四种,工作是苦差事。至于想要达到哪种状态,就全由自己选择了。其实,看待工作不必那样悲壮,那样悲观,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台湾学者傅佩荣写的《国学的天空》书中提到了《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但傅佩荣却抓住了其中的一个细节,当骨肉分离的那一刻,描写庖丁神态的一个词是“踌躇满志”。卑微的工作,卑微的地位,怎么会“踌躇满志”呢?作为哲学家的傅佩荣解释得很好,他说:“人不要在乎从事的是什么工作,重要的是你如何去做。你把事情做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固定的规范中精益求精,从技术提升到艺术,到达出神入化的境界,以至于别人看起来,觉得很美妙,很值得欣赏,你就不妨享受‘踌躇满志’的快乐。”所以说,做老师也好,做其他工作也罢,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工作本身所蕴含的美感,并进而去享受其中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