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介绍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团队介绍 · 正文
工作室介绍
日期:2022-10-31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一、建设目标

本工作室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开展专业群建设、科研工作、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活动为主要目标,坚持自我建设与名教师示范、指导和辐射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团队建设,提升教师成长,培养一批教学名师、教科研骨干、技术能手和教学新秀。通过学习、培训、教学观摩、研讨、研究课题、教学实践等活动,将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成员快速成长,形成有影响的教科研成果,服务于学校和社会。

二、师德师风建设

本工作室自成立之初就以德选人,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工作室的首要任务,以先进理念吸引优秀教师的加入。本工作室领衔人和骨干成员多次被评为省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模范”“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称号。工作室全体成员坚持为人师表的理念,秉承“敬业、爱生”的师风,牢固树立合作意识,塑造良好的教学心态。

三、专业建设

本工作室成员涵盖我校药物制剂技术、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技术四个专业。四个专业均为联院重点专业,其中2个省特色专业、2个省示范专业、1个省课改专业。上述四个专业已成立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该专业群己于2016年建成为“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专业群”。2021年该专业群申报为“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目前专业群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本工作室在专业建设方面立足此项工作,充分利用上级在专业群建设的政策支持,开拓思路,锐意进取,深入开展专业群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拓展学生就业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校企合作建设

本工作室着力打造的专业群自2006年起相继与扬子江药业、苏州第壹制药有限公司、南京亿华药业有限公司、江苏颐海药业有限公司、江苏恩华药业、江苏康缘药业、江苏万邦药业等十多家药企开展了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冠名班等工学结合形式的合作。2018年起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与泰州中国医药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与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进行了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改革,创新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本工作室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发展规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资源、制定考核方案等教育教学活动。

五、技术技能创新

本工作室根据学校假期企业实践培训和“学期轮换顶岗培训”的政策,全面落实教师企业顶岗锻炼制度。工作室努力创造条件,引导成员教师参与企业的规划设计、技术研发和革新活动,组织教师积极学习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着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并具备较强的专业教学设计开发能力、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多能型”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一专、多能、多证”专职教学团队。

六、实训基地建设

专业群现有26个校内实训基地,55个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条件完备,教学功能齐全。各专业共享的实训基地包括药品虚拟生产、粉针剂生产、水针剂生产、眼药水生产、泡罩包装、GMP等6个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度高,其中包括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江苏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实训基地、江苏省职业教育优秀实训基地、江苏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和江苏省职业学校现代化实训基地等。实训基地包括化学药物合成、固体制剂生产、注射剂(粉针剂)生产、中药(制剂)加工、青霉素生产等全套生产设备,校内实训基地生均设备总值2.45万元,校内实训基地使用频率31万人时/学年。

七、工作室建设方案

1.专业群建设

本项目负责人:牛森、王峥业、赵功宝,

主要参与人员:姚萍、李亚君、刘一、李琼、单兰佩。

(1)2022-2023年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推进1+X证书制度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专业群共同立项“三全育人”研究课题。课题重点研究和解决针对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学生特点的育人机制,将三全育人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能实践教育等各环节普遍实施,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专业群育人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专业群四个专业培养目标,均能与药物制剂生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通。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实施药物制剂生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作: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组织、同步实施药物制剂生产职业技能与专业教学过程;分专业将职业技能培训模块加以补充、强化和拓展。

(2)2023-2024年度:建设以专业群为单元的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机制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与中国医药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与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进行的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改革基础上,创建以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为单元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高度实现就业岗位迁徙,就业资源共享

2.科研工作

本项目负责人:牛森、王峥业、姚萍,

主要参与人员:赵功宝、李亚君、刘一、李琼、单兰佩、杨晨、师双双。

(1)2022-2023年:以省教科院、省职教学会、联合院教科研课题申报为平台;以徐州市自然课题申报和校自然课题研究专项为引领,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学习并推动课题研究,发挥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争取在各级各类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篇以上。

(2)2023-2024年:总结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化的课题研究,争取立项教学研究课题2项以上,自然科学课题1项以上。

3.团队发展建设

本项目负责人:牛森、王峥业,

主要参与人员:所有工作室成员。

(1)师德建设:将师德建设作为工作室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引导团队成员时时进行自我反思,积极引导教师参加师德模范评选等活动,每学期以学生座谈会、学生测评等方式对团队成员的师德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学期教师业务素质考核。到2023年底,在团队全体成员师德情况达到优秀标准的基础上,力争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学团队。

(2)教学基本素质:团队内实行以老带新、以强扶弱,形成老、中、青互帮互助的团结协作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教学基本功,老教师向中、青年教师学习多媒体教学课件及软件等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制作技巧,取长补短。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实行集体备课,开展“五课”教研。每学期每位成员至少接受团队内其他成员的集体听课一次,每学期成员互相听课次数每人不少于10学时,团队带头人实行推门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5学时。团队成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教学基本功、说课、信息化教学、多媒体制作、课堂教学大赛、微课评比等教学竞赛活动。

(3)教育教学成果:

领衔人积极参加先进高职教育理论学习与交流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承担科研课题、企业实践与技术服务等途径,参与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攻关。到2024年,完成省级课题1项以上,自然科学课题1项以上,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篇以上。

工作室成员在学校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科研、教学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高科技人才为引领,专业融合互补,培养一支对高职教育内涵领会深刻,能够承担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队伍,让骨干教师真正成为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工作室成员到2024年,完成省级课题2项以上,自然科学课题2项以上,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篇以上。

下一条:牛森


版权所有 © 开云网页版牛森老师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