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评审参考资料2:无锡市精品课程评选标准

来源:  时间:2009-03-10  点击数:

关于开展2008年职业教育市级

优秀(精品)课程示范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区教育局职社科,市学校管理中心高职部,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各有关职业学校:

现将2008年职业教育优秀(精品)课程、示范专业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08年职业教育优秀(精品)课程、示范专业申报工作原则上按照2007年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开展2007年度职业教育市级优秀(精品)课程示范专业建设和评选工作的通知》(锡教学[2007]148号)精神进行。有调整和修改之处以本通知为准。

二、关于优秀(精品)课程申报

(1)申报课程的基本条件之一调整为应是各职业院校实际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

(2)申报高职优秀(精品)课程必须组建相应的内容丰富、具有示范性的课程网站。课程网站建设要求原则上与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要求相同,至少要反映以下内容:

a.无锡市职业教育优秀课程(高职)申报表;

b. 无锡市职业教育优秀课程(高职)评审标准的内容必须按照科学的归类在网页模块中反映;

c.网站上至少有三位主讲教师45分钟/位的授课录像;

d.网络课程资源;

e.需要认证的有关佐证材料也应反映在课程网站上(如证书、文件、照片等)。

(3)申报中职、五年制高职优秀(精品)课程可以不组建独立的课程网站,但必须提供必要的电子版材料(详见附件1:中职、五年制高职优秀(精品)课程上网材料清单及相关要求)。

(4)中职优秀(精品)课程标准未做修改(详见附件2:无锡市职业教育优秀课程建设和评选标准(中职)。

(5)五年制高职优秀(精品)课程标准做了较大修改(详见附件3:无锡市职业教育优秀课程建设和评选标准(五年制高职))。

(6)高职优秀(精品)课程标准做了很大修改并重新制订了申报表(详见附件4:无锡市职业教育优秀课程建设和评选标准(高职))。

(7)已经获得2007年无锡市职业教育优秀课程称号的课程可以参加2008年无锡市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评选。

二. 关于示范专业申报

(1)申报示范专业除认真填写申报表的各项内容外,还必须同时提供以下材料(包括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

a.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含课程设置)。

b.本专业获院(校)级及以上教科研成果证明材料复印件。

(2)中职示范专业标准未做调整(详见附件5:无锡市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和评选标准(中职))。

(3)五年制示范专业标准M2-1-1指标做了微调(详见附件6:无锡市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和评选标准(五年制高职))。

(4)高职示范专业标准做了较大调整(详见附件7:无锡市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和评选标准(高职))。

三、关于申报程序与时间

各申报学校应认真填写《无锡市职业院校优秀课程申报表(中职、五年制高职)》(见附件8)或《无锡市职业院校优秀课程申报表(高职)》(见附件9),《无锡市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申报表》(见附件10),按隶属关系分别经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市学校管理中心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初审同意后,向市教育局申报。省属学校、市各委办局属学校、民办学校直接向市教育局申报。申报表原件一份及相关纸质材料请交至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

附件1:

中职、五年制高职优秀(精品)课程上网材料清单及相关要求

材 料 分 类

资 料 要 求

一级目录

二级目录

课程概况

课程描述

500-1000字,讲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学习方式等基本信息。

课程特色

教师队伍

课程组建设简介

要求对本课程负责人及教师队伍做一个不少于1000字的介绍,讲明主讲教师的基本简历、获得的职业荣誉、头衔、职称、研究方向、研究特色、教学成果、教学特色等。

主讲教师简介

课程纲领

专业教学计划

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

教学设计

授课计划

以时间为单位的学习进度。

授课教案

要求以课为单位,提供完整的教师讲稿(或PPT文档)。

立体化教学资源

教 材

要求有指定教材或配套的网络电子教材目录,包括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等内容。

多媒体课件

以课为单位的多媒体课件

实习实验

试题库

双语教学

情景课堂

不少于45分钟的主讲教师课堂授课实况录像,录像中应该体现出该教师的授课风格、特点和水平,要有相应的师生课堂互动内容等。

课程评价

参考文献

书目

一定量的参考书或论文。参考书提供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等内容;论文提供发表的杂志名称、期号等。

网站

论文

无锡市职业教育优秀课程建设和评选标准(五年制高职)

评估项目

等级标准

自评

专家测评

资料要求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评估要素

A(1.0)

C(0.6)

20分

课程

负责人

(5分)

师德修养学术水平教学水平

课程负责人师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课程负责人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

教师结构

(5分)

高级职称

教师比例

(2分)

≥30%

<20%,≥10%

提供教师一览表

“双师型”

教师比例

(3分)

≥60%

≥50%

素质水平

(6分)

教科研

成果

(2分)

获省级以上奖项。

获校级以上奖项。

以获奖证书为依据

论文发表

(2分)

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年人均1篇。

有论文发表,但年人均不足0.5篇。

提交刊物封面及目录

开课能力

(2分)

中级职称以上教师能开出另外2门以上课程(不含两门)。

中级职称以上教师能开出另外一门课程。

提交开课清单

队伍建设

(4分)

中青年

教师培养

(2分)

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显著效果。

有计划,并取得一定效果。

教研活动

(2分)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且内容切实有效。

不定期教研活动,效果一般。

教研活动计划、记录、总结等

30分

教学文件

(5分)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格式规范、内容完善,能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

课程标准质量一般。

课程标准

教学资源

(10分)

教材建设与选用

(5分)

有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自编公开出版教材或国家、省推荐使用的优秀教材,有质量较高的讲义和教学参考书。

自编或选用教材基本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有适用的讲义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样本

多媒体

教学资源

(2分)

有较好的进行CAI教学的课件,具备课件开发能力

曾经应用CAI课件进行教学,有必要的教具、挂图、模型等设备

提交清单

实物备查

网络

教学环境

(3分)

已经具备了网络教学的资源基础,并能经常保持更新,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选编、制作了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了作用。

通过互联网查看

教学内容安排

(5分)

授课计划

(3分)

学期授课计划(作业计划、阶段测试计划、考试要点等)严密、完整、规范且能圆满完成。

学期授课计划基本完整规范且能够完成。

提交完整的电子文档

教案

(2分)

教案规范、完整,切合学生实际,且能不断更新。

教案规范、完整,且能不断更新。

提交完整的PPT文档

实践教学

(10分)

实践教学硬件条件

(5分)

课程标准要求的实践教学开出率达100%;能进行开放式教学。

实践教学开出率≥90%,能开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提交计划、记录、统计资料

配套讲义和指导书

(5分)

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和更新实验(实习)项目。

有完整的自编实验(实习)讲义和指导书。

提交样本

10分

教学理念

(5分)

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

按工学结合的思想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能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专家现场访谈

教学方法

(3分)

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教学效果

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

教学方法比较适应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接受。

提交不少于45分钟的主讲教师课堂授课情况录像

教学手段

(2分)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较多。

30分

课堂教学

(5分)

课堂教学质量

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当堂掌握情况好。

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当堂掌握情况一般。

抽测

课外辅导

(3分)

辅导、答疑及作业批改

批改作业认真及时,经常定期辅导答疑。

按时批改作业,有课后辅导答疑。

提交样本

考核

(10分)

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3分)

笔记、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等环节充分合理。

笔记、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等环节基本正常。

提交样本

全面、真实反映教学实际

(5分)

坚持教考分离,建立了较完备的试题库。试题质量高,成绩呈正态分布。

基本做到教考分离,试题质量较高,成绩合理。

提交试题库及成绩分析表

成绩分布合理

(2分)

优秀率20%左右且不及格率不超过10%

优秀率20%左右且不及格率不超过20%

提交成绩分析表

课外教学

(2分)

第二课堂活动

开出与课程相关的系列讲座,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社会活动,有较好的成果。

能开出与课程相关的讲座,成效一般。

提交活动记录

综合评价

(10分)

学生评教

(5分)

满意率≥90%

满意率≥75%

实测

专家听课

(5分)

印象很好

印象一般

提交听课记录

10分

教学改革特色

(10分)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特色(自报)

提交总结材料

评估总分

评估

等级

地 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学府路  Copyright © 2018开云网页版教务处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07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