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申报材料


一、课程信息

总学时

开设学期

内容按学期分配

学时按学期分配

学分按学期分配

考核类别

72

3学期

全书内容

72

4

考试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开云网页版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职助产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护理专业相关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职业教育理念,遵循以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性人才为主线的设计思路根据境内社区卫生院各科医师、助产护师、药师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以体现职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依据“开云网页版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职助产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社区医师、护师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继续教育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开云网页版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职助产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体专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确定课程内容。

3.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基础,以及五年一贯制学制特点,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传授给学生采用课内实验、社会实践健康宣教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四、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重要的免疫基本理论与知识能正确理解临床常见超敏反应及免疫学诊断、预防及治疗为从事临床及助产护理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并且,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和医学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为后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

1.应用微生物基本理论与技能,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在诊疗工作过程中防止医院内感染。具有初步卫生宣教、健康指导和预防保健能力。

2.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相关知识,能及时正确地申请病原诊断、免疫诊断检测项目,以提高诊断率,对感染性疾病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预防。

3.建立必备的法制观念,提高规避医疗风险与医患纠纷的职业能力。

4.掌握微生物免疫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常见病原生物的常用检测方法。

5.具有微生物、免疫、寄生虫学的基本实验技能,能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

6.具有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敬畏生命、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7.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使其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水准和必备的人文关怀、法制观念及科学理念。

8.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项目一:免疫概述

任务(一):认识免疫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能解释免疫的概念;

2.能说出免疫的功能;

3.比较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区别。


任务(二):认识抗原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能解释抗原及抗原表位的概念;

2.能说出抗原的基本特性;

3.简述抗原特异性和交叉反应的物质基础;

4.归纳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实践意义


任务():认识免疫系统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能归纳免疫系统的组成;

2.说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功能;

3.比较T细胞与B细胞的来源、重要表面标志和功能;

4.认识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特点;

5.简述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分类和功能特点;

6.简述免疫分子的种类和功能。


任务():认识抗体与免疫球蛋白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能区分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异同;

2.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3.归纳五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作用。


任务():认识免疫应答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能解释免疫应答的概念;

2.简述免疫应答的类型、发生场所、特点和基本过程;

3.说出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4.比较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及生物效应的异同。


任务():认识抗感染免疫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简述抗感染免疫的分类和作用;

2.归纳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的机制。


项目二:免疫应用

任务(一):识别超敏反应及其疾病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能解释超敏反应的概念;

2.说出超敏反应的类型及其所致疾病;

3.简述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任务():免疫学防治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能解释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

2.比较两者特点,说出常用生物制剂及其应用的不同。


任务():免疫学检测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能解释血清学反应概念;

2.简述体液免疫检测与细胞免疫检测的临床应用。


项目病原生物概述

任务(一):识别病原生物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实践2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能说出病原生物和条件性病原生物的概念;

2.简述病原生物的种类及共同特征;

3.能叙述病原生物和条件性病原生物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实践教学安排:

1.实验(实训)名称: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养

2.实验(实训)地点:S1203实验室


任务():认识病原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质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实践4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能叙述细菌的测量单位与基本形态,会比较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及其意义;

2.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和人工培养的方法;

3.能说出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简述病毒的增殖方式和主要步骤;

4.能说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实践教学安排:

1.实验(实训)名称:常见病原生物形态结构观察

2.实验(实训)地点:S1203实验室


任务():认识病原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实践2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能说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简述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及发生的机制

实践教学安排:

1.实验(实训)名称:兰染色法

2.实验(实训)地点:S1203实验室


任务():消毒灭菌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实践2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会比较消毒、灭菌、防腐的异同;

2.简述热力消毒灭菌的常用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

3.能说出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实际应用、影响消毒剂杀菌效果的因素。

实践教学安排:

1.实验(实训)名称: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2.实验(实训)地点:S1203实验室

任务():认识病原生物的感染、致病和免疫、诊断及防治原则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简述感染的概念、来源、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

2.能区别感染的类型,理解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病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及脓毒症的含义与区别;

3.能简述病毒的致病作用、病毒对宿主的直接损害作用和免疫损害作用,并能说出真菌的致病作用。

项目病原生物应用

任务(一):认识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及其致病性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能说出流感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能解释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认识其致病性及免疫性特点,简述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能说出结核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认识其致病性及免疫性特点,能说出其微生物学检查并解释结核菌素试验,简述其防治原则;

3.能说出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认识其致病性及免疫性特点,简述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4.简述其它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要点。


任务():认识消化道感染病原体及其致病性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能解释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说出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简述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说出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致病性,列出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措施;

3.能辨别似蚓蛔线虫、蠕形住肠线虫、链状带绦虫及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特点,认识其致病性,简述其生活史及检查和防治;

4.简述其他消化道感染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要点。


任务():认识经血液感染病原体及其致病性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能识别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解释其抗原抗体构成及意义,说出其致病性及免疫性,说出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2能解释HIV来源及主要生物学特性,说出其致病性及免疫性,简述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说出其防治要点。


任务():认识动物源性病原体及其致病性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说出狂犬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及致病性,列出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措施;

2.简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钩端螺旋体、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措施;

3.简述其他动物源性生物(鼠疫耶尔森氏菌、布鲁菌、空肠弯曲菌)的致病性和防治措施


任务():认识经皮肤或接触感染病原体及其致病性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说出日本血吸虫、钩虫的生活史及所致疾病,列出其病原检查及防治措施;

2.简述沙眼、麻风分枝杆菌、螨虫等其他接触感染病原体的主要致病性。


任务():认识节肢动物媒介感染病原体及其致病性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简述疟原虫的生活史及所致疾病,列出其病原检查及防治措施;

2.说出乙脑病毒的流行因素、主要致病性及主要防治措施;

3.简述其他虫媒感染病原体立克次氏体、登革热病毒、森林脑炎病毒、丝虫等主要致病性。


任务():认识创伤性病原体及其致病性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说出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破伤风梭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2.简述葡萄球菌、链球菌、厌氧性细菌及其他创伤性病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任务():认识条件感染病原体及其致病性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辨别白假丝酵母菌、新型隐球菌的重要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2.说出刚地弓形虫的生活史要点、致病性及其形态特征,实验室检查与防治要点;

3.简述白假丝酵母菌常用实验室检查方法与防治要点。


任务():认识性行为感染病原体及其致病性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任务实施主要场所教室

内容及要求:

1.说出淋病奈瑟菌。梅毒螺旋体、沙眼衣原体的重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说出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性和防治要点;

3.简述淋病奈瑟菌、梅毒螺旋体、沙眼衣原体、阴道毛滴虫的常用病原学检查方法和防治要点。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该课程开课时间,宜在学完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后开始。

2.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由于该课为医学基础课,又是传染病、寄生虫病、预防医学的桥梁课。传染病、寄生虫病有地方性特点,因此,部分内容要求及教学内容的取舍,可因地制宜,因条件、生源而定。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基本知识、病毒概述、寄生虫概述及常见病原生物等必须严守标准。

3.充分利用校内微生物免疫学实验室,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通过教学实验、实习,培养学生在工作中运用微生物免疫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本课程由医学生物学及免疫学基础部分组成,由于医学生物学内容涉及到免疫学基础,有其内在的连贯性和衔接性,相互渗透,且有规律可循,故教学讲授顺序可拟定为医学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免疫学基础。考虑到毕业生知识结构、文化层次、学习能力等条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以利教师教、学生学,在制定学期授课计划的顺序时亦可考虑为医学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免疫学基础或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各论、人体寄生虫。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易懂易学为原则。

5.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以多媒体讲授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实物标本、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评价建议

1.改革传统的评价方法,建立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

2.强调综合能力的评价。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学习情况、随堂练习、实验技能操作,进行综合评定。

3.成绩评估应针对不同生源,采用多样形式,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练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学习态度、阶段测验及考试情况综合评定。理论成绩占70%,实验技能占30%的比例得出该课程的总成绩。其中理论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占理论成绩的30%)和笔试成绩(占理论成绩的70%),实验技能成绩包括平时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占实验技能成绩的50%)和实验技能考试成绩(占实验技能成绩的50%)。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1.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

2.教材编写应反映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吸收行业新知识、新技术。

3.教材呈现方式应新颖,图文并茂,符合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1.建设院内微生物免疫精品课程网站,提供全套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学资源、教学录像、习题库等丰富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更新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网络资源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平台,不仅有利于了解国内外微生物免疫的新动态和新进展,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有关概念、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建议学院加快网络课堂建设尽快开通网络课堂。

3.本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基础教学、临床实践、微生物、免疫检验技术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精湛的专业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清晰的表达能力、为人师表的风范、精干果断的教师队伍,将对学生的成材成人起到直接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4.《免疫与病原微生物》是实验性学科并结合教育特点,应具备进行相关实验项目必需的仪器设备,加快微生物免疫显微互动、教学做一体实验室建设。

七、说明

本标准依据开云网页版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职助产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适用于开云网页版五年制高等职业教高职助产专业。

开云网页版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助产专业《免疫与病原微生物》课程标准审批表

课程所属部门

护理基础医学教研室

课程负责人


课程标准编写团队

执笔人:李楠

参与人:汤冠荣、张福敏

课程标准论证结论











专家组长签名:                    日期:

课程所属专业意见







负责人签名:                      日期:

课程所属系部意见






系部主任签名:                    日期:

教务处

意见





负责人签名:                      日期:

分管教学校长意见





签名:                            日期:

填写说明:

1.学时、开设学期等要严格遵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内容与要求要详细列出本单元知识和技能点及其学习要求。以下行为动词可供参考:

分类

行为动词举例

认知性

识别,了解、 熟悉、掌握、解释、知道、认识、比较、鉴别、列举、理解、推导、复述、体会,说出、理解、归纳、判断、分析。

具体运用时,根据需要,可加上等程度词。

技能性

操作、运用、使用、制作、制订、掌握、计算、测试、安装、完成、绘制等。

具体运用应加上等程度词。

体验性

具有、养成、具备、形成、树立、能感知、能感受等。

3.大标题为黑体三号加粗,一级标题为宋体四号加粗。其余标题与正文均采用宋体五号,加粗内容参照模板。通篇行距为单倍行距,段前断后均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