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开云网页版四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平台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后续护理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54学时,3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本地,依托行业,主动适应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第一线,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性人才。《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的设置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临床医学、护理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社区医师、护师岗位的需求为前提,根据境内社区卫生院各科医师、护师、药师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以体现中职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理实一体、知识层面递进式培养,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传授给学生。采用课内实验、社会实践健康宣教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重要的免疫基本理论与知识,能正确理解临床常见超敏反应及免疫学诊断、预防及治疗。为从事临床及护理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和医学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为后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
(二)能力目标
1.应用微生物基本理论与技能,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在诊疗工作过程中防止医院内感染。具有初步卫生宣教、健康指导和预防保健能力。
2.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相关知识,能及时正确地申请病原诊断、免疫诊断检测项目,以提高诊断率,对感染性疾病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预防。
3.建立必备的法制观念,提高规避医疗风险与医患纠纷的职业能力。
4.掌握微生物免疫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常见病原生物的常用检测方法。
5.具有微生物、免疫、寄生虫学的基本实验技能,能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
(三)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敬畏生命、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具有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使其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水准和必备的人文关怀、法制观念及科学理念。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教学模块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及要求 |
参考 课时 |
免疫概述 |
认识免疫 |
1.能解释免疫的概念; 2.能说出免疫的功能; 3.比较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区别。 |
12 |
认识抗原 |
1.能解释抗原及抗原表位的概念; 2.能说出抗原的基本特性; 3.简述抗原特异性和交叉反应的物质基础; 4.归纳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实践意义。 |
认识免疫系统 |
1.能归纳免疫系统的组成; 2.说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功能; 3.比较T细胞与B细胞的来源、重要表面标志和功能; 4.认识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特点; 5.简述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分类和功能特点; 6.简述免疫分子的种类和功能。 |
认识抗体与免疫球蛋白 |
1.能区分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异同; 2.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3.归纳五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作用。 |
认识免疫应答 |
1.能解释免疫应答的概念; 2.简述免疫应答的类型、发生场所、特点和基本过程; 3.说出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4.比较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及生物效应的异同。 |
认识抗感染免疫 |
1.简述抗感染免疫的分类和作用; 2.归纳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的机制。 |
免疫应用 |
识别超敏反应及其疾病 |
1.能解释超敏反应的概念; 2.说出超敏反应的类型及其所致疾病; 3.简述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8 |
免疫学防治 |
1.能解释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 2.比较两者特点,说出常用生物制剂及其应用的不同。 |
免疫学检测 |
1.能解释血清学反应概念; 2.简述体液免疫检测与细胞免疫检测的临床应用。 |
病原生物概述 |
认识病原生物 |
1.能说出病原生物和条件性病原生物的概念; 2.简述病原生物的种类及共同特征; 3.能叙述病原生物和条件性病原生物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
14 |
认识病原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
1.能叙述细菌的测量单位与基本形态,会比较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及其意义; 2.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和人工培养的方法; 3.能说出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简述病毒的增殖方式和主要步骤; 4.能说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
认识病原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1.能说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简述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及发生的机制。 |
消毒灭菌 |
1.会比较消毒、灭菌、防腐的异同; 2.简述热力消毒灭菌的常用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 3.能说出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实际应用、影响消毒剂杀菌效果的因素。 |
认识病原生物的感染、致病和免疫、诊断及防治原则 |
1.简述感染的概念、来源、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 2.能区别感染的类型,理解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病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及脓毒症的含义与区别; 3.能简述病毒的致病作用、病毒对宿主的直接损害作用和免疫损害作用,并能说出真菌的致病作用。 |
病原生物应用 |
认识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及致病性 |
1.能说出流感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能解释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认识其致病性及免疫性特点,简述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能说出结核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认识其致病性及免疫性特点,能说出其微生物学检查并解释结核菌素试验,简述其防治原则; 3.能说出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认识其致病性及免疫性特点,简述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4.简述其它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要点。 |
20 |
认识消化道感染病原体及致病性 |
1.能解释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说出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简述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说出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致病性,列出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措施; 3.能辨别似蚓蛔线虫、蠕形住肠线虫、链状带绦虫及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特点,认识其致病性,简述其生活史及检查和防治; 4.简述其他消化道感染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要点。 |
认识经血液感染病原体及致病性 |
1.能识别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解释其抗原抗体构成及意义,说出其致病性及免疫性,说出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2能解释HIV来源及主要生物学特性,说出其致病性及免疫性,简述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说出其防治要点。 |
认识动物源性病原体及致病性 |
1.说出狂犬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及致病性,列出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措施; 2.简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钩端螺旋体、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措施; 3.简述其他动物源性生物(鼠疫耶尔森氏菌、布鲁菌、空肠弯曲菌)的致病性和防治措施。 |
认识经皮肤或接触感染病原生物及致病 |
1.说出日本血吸虫、钩虫的生活史及所致疾病,列出其病原检查及防治措施; 2.简述沙眼、麻风分枝杆菌、螨虫等其他接触感染病原体的主要致病性。 |
认识节肢动物媒介感染病原生物及致病性 |
1.简述疟原虫的生活史及所致疾病,列出其病原检查及防治措施; 2.说出乙脑病毒的流行因素、主要致病性及主要防治措施; 3.简述其他虫媒感染病原体立克次氏体、登革热病毒、森林脑炎病毒、丝虫等主要致病性。 |
认识创伤性病原体及其致病性 |
1.说出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破伤风梭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2.简述葡萄球菌、链球菌、厌氧性细菌及其他创伤性病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
认识条件感染病原体及致病性 |
1.辨别白假丝酵母菌、新型隐球菌的重要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2.说出刚地弓形虫的生活史要点、致病性及其形态特征,实验室检查与防治要点; 3.简述白假丝酵母菌常用实验室检查方法与防治要点。 |
认识性行为感染病原体及致病性 |
1.说出淋病奈瑟菌。梅毒螺旋体、沙眼衣原体的重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说出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性和防治要点; 3.简述淋病奈瑟菌、梅毒螺旋体、沙眼衣原体、阴道毛滴虫的常用病原学检查方法和防治要点。 |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该课程开课时间,宜在学完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后开始。
2.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由于该课为医学基础课,又是传染病、寄生虫病、预防医学的桥梁课。传染病、寄生虫病有地方性特点,因此,部分内容要求及教学内容的取舍,可因地制宜,因条件、生源而定。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基本知识、病毒概述、寄生虫概述及常见病原生物等必须严守标准。
3.充分利用校内微生物免疫学实验室,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通过教学实验、实习,培养学生在工作中运用微生物免疫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本课程由医学生物学及免疫学基础两部分组成,由于医学生物学内容涉及到免疫学基础,有其内在的连贯性和衔接性,相互渗透,且有规律可循,故教学讲授顺序可拟定为医学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免疫学基础。考虑到毕业生知识结构、文化层次、学习能力等条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以利教师教、学生学,在制定学期授课计划的顺序时亦可考虑为医学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免疫学基础或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各论、人体寄生虫。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易懂易学为原则。
5.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以多媒体讲授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实物标本、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评价建议
1.改革传统的评价方法,建立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
2.强调综合能力的评价。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学习情况、随堂练习、实验技能操作,进行综合评定。
3.成绩评估应针对不同生源,采用多样形式,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练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学习态度、阶段测验及考试情况综合评定。理论成绩占70%,实验技能占30%的比例得出该课程的总成绩。其中理论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占理论成绩的30%)和笔试成绩(占理论成绩的70%),实验技能成绩包括平时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占实验技能成绩的50%)和实验技能考试成绩(占实验技能成绩的50%)。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1.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
2.教学形式应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应图文并茂、语言生动、版式活泼,图、文、声、像等配合得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议
1.建设院内微生物免疫精品课程网站,提供全套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学资源、教学录像、习题库等丰富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更新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网络资源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平台,不仅有利于了解国内外微生物免疫的新动态和新进展,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有关概念、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建议学院加快网络课堂建设尽快开通网络课堂。
3.本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基础教学、临床实践、微生物、免疫检验技术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精湛的专业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清晰的表达能力、为人师表的风范、精干果断的教师队伍,将对学生的成材成人起到直接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4.《微生物免疫》是实验性学科并结合中职教育特点,应具备进行相关实验项目必需的仪器设备,加快微生物免疫显微互动、教学做一体实验室建设。
七、编制说明
(一)本课程标准依据“开云网页版四年制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适用于四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学生。
(二)课程标准开发团队的主要组成名单:
汤冠荣 开云网页版护理系
张福敏 开云网页版护理系
李楠 开云网页版护理系 18361201006
参考文献:
[1]许正敏.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何海明,张金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
[3]吕瑞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尚少梅,王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