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开云网页版四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平台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本课程相关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为学习其他护理基础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起到基础铺垫作用。
二、学时与学分
96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依据江“开云网页版四年制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其设计思路是以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以护理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挖掘教材内容,找出与护理专业结合的切入点,突出护理特色,突出专业特点。构建单元模块化课程体系,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 ,合理设置《解剖学》课程内容。教学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将正常解剖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知识联系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联系起来,将观察标本、模型与观察活体结合起来,教学做一体化,突出学生的主体体位。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开设,共分9个单元,总课时96课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
四、课程目标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的分析方法,概括出本课程的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正常人体的组成、分部,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临床护理常用的解剖知识。
2. 了解正常人体组织、重要器官的微细结构和功能。
3. 理解人体是统一的有机整体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在标本、模型和活体上指认全身常用骨性标志、肌性标志、肌注部位,并指出主要血管、神经的名称、位置。熟悉一些与临床护理有关的检查、操作、定位方法和实验技能。
2. 能观察辨认人体重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
3. 能利用已掌握的解剖学知识,分析、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临床问题。
(三)素质目标
1.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学以致用的目的。
2. 遵守医学生行为规范,初步形成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
3. 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和爱护标本、实验仪器的良好品德。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模块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及要求 |
参考 课时 |
绪论 |
绪论 |
1.了解解剖学的定义及其在护理科学中的地位;人体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学习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熟悉人体分部、解剖学姿势; 3.掌握常用的解剖学方位术语。 |
2 |
基本组织
|
上皮组织 |
1.熟悉上皮组织一般结构特点、分类、功能,各类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2.了解被覆上皮分类、分布;腺上皮和腺的概念,腺的分类;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特点与功能; 3.镜下观察各类被覆上皮形态。 |
10 |
结缔组织 |
1.熟悉结缔组织一般结构特点、分类、功能;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纤维及其功能; 2.掌握血浆的概念,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的组成和分布;软骨组织、软骨的结构和分类;骨组织的一般结构; 4.镜下观察疏松结缔组织、各类血细胞。 |
肌组织 |
1.了解肌组织的一般结构特点、分类、分布; 2.熟悉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一般结构及功能特点; 3.镜下识别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
神经组织 |
1.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突触及其结构; 2.熟悉神经纤维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3.了解神经末梢及其分类; 4.镜下绘制多极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
运动系统 |
骨 |
1.熟悉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骨的构造; 2.了解骨的形态、分类、理化特性;全身骨的名称、一般形态、位置;颅的整体观和新生儿颅的特征; 3.掌握全身常用的骨性标志(能够准确活体定位)。 |
16 |
骨连结 |
1.熟悉关节的基本结构与辅助结构;椎骨间的连结、脊柱的整体观;骨盆的组成、分部、女性骨盆的特点; 2.了解胸廓的整体观;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颞下颌关节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
骨骼肌 |
1.了解肌的形态、构造、起止、配布规律、辅助结构;躯干肌、头颈肌、四肢肌群的名称、位置、功能; 2.熟悉躯干肌的肌间结构、头皮组成; 3.指出常选肌肉的注射部位及临床意义。 |
消化系统 |
消化管 |
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上、下消化道的概念;咽的位置、沟通关系、分部及各部主要结构名称;食管三个狭窄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2.熟悉腹部的分区;口腔的境界、分部;胃的位置、形态、分部、组织结构特点;直肠的弯曲、肛管的结构; 3.了解牙的一般形态、构造、牙周组织;舌的一般形态、结构;三对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腺管开口部位;小肠的位置、分部、组织结构特点;大肠的分部、各部位置; 4.学会观察和辨认消化管各段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5.学会镜下观察胃、小肠黏膜结构。 |
10 |
消化腺 |
1.掌握肝的位置;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2.熟悉肝的形态;肝的组织结构;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汁排出的途径;胰的位置; 3.了解胰的形态及组织结构; 4.学会观察和辨认肝、胰的大体结构; 5.学会观察肝、胰的组织结构。 |
腹膜 |
1.熟悉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 2.了解腹膜与脏器的关系;腹膜形成的结构; 3.掌握腹膜陷凹; 4.学会辨认腹膜所形成的结构。 |
呼吸系统 |
呼吸道 |
1.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上、下呼吸道的概念;喉腔的分部、喉腔黏膜的特点;气管的位置,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区别; 2.熟悉鼻出血区;鼻旁窦的名称、位置、鼻旁窦的开口;气管切开的部位; 3.了解鼻腔的分部、鼻道形态、鼻腔黏膜的特点;气管和主支气管的组织结构; 4.学会观察呼吸道各段形态并能活体定位。 |
6 |
肺 |
1.熟悉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肺小叶、呼吸膜; 2.了解肺组织的组成; 3.学会观察肺的大体形态结构; 4.学会观察肺的光镜结构。 |
胸膜与纵隔 |
1.掌握胸膜、胸膜腔、肋膈隐窝; 2.熟悉壁胸膜下界与肺下缘的体表投影,并能活体定位; 3.了解纵隔的概念和分区。 |
泌尿系统 |
肾 |
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了解肾的形态、位置、被膜;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3.熟悉肾的剖面构造;肾单位、滤过膜、球旁复合体。 |
6 |
输尿管、膀胱、尿道 |
1.熟悉输尿管的分段、狭窄;膀胱的位置、毗邻;膀胱壁的构造,膀胱三角;女性尿道的特点; 2.了解输尿管的起止、走行;膀胱与腹膜的关系; 3.学会观察辨认泌尿系统各器官标本; 4.学会镜下观察肾的组织结构。 |
生殖系统 |
男性生殖器 |
1.熟悉男性生殖器的组成;前列腺的形态、位置; 2.了解睾丸的形态和位置;输精管的行程和分部;附属腺、外生殖器; 3.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弯曲和临床意义; 4.学会观察和辨认男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和位置。 |
6 |
女性生殖器 |
1.熟悉女性生殖器的组成;输卵管的位置、形态和分部;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 2.了解卵巢的形态、位置和组织结构;阴道的位置、形态、阴道后穹;乳房的位置、形态、构造;会阴、狭义会阴; 3.学会观察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 |
脉管系统 |
心血管系统 |
1.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途径;心的位置、外形,心尖体表投影的位置;临床常用的压迫止血的动脉主干和测量血压、切脉的动脉的名称、部位;临床穿刺常用静脉的名称、位置; 2.熟悉心腔的形态、结构;心传导系统的组成;血管的组织结构特点;头颈部、上肢、下肢的动脉主干名称、位置;上腔静脉系的组成、收集范围、主要属支;肝门静脉的组成、属支、收集血液的范围、血流的去路、侧支循环; 3.了解心的血管、心包、心的体表投影;胸、腹、盆部的动脉分布;下腔静脉系的组成、收集范围、主要属支; 4.学会观察和辨认心和心的血管标本、模型并能活体定位; 5.学会观察和辨认全身主要血管标本,寻找全身动脉压迫止血的位置,静脉输液常用的血管的行程及临床护理意义。 |
16 |
淋巴系统 |
1.熟悉淋巴系统的组成;胸导管位置、收集范围及注入部位;脾的位置、形态; 2.了解淋巴管道;淋巴结、脾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浅表淋巴结群的名称和位置; 3.学会镜下观察淋巴器官组织结构。 |
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 |
1.熟悉神经系统的组成;脊髓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功能;脑干、小脑、间脑的位置、组成;内囊;脑、和脊髓的被膜;脑脊液产生的部位、作用及其循环; 2.了解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脑干、小脑、间脑、端脑的外形;脑干、小脑、间脑内部结构和功能;大脑半球的功能区、纹状体;脑和脊髓的血管; 3.学会辨认脊髓、脑干、小脑、间脑的外形,指出端脑的分叶、大脑皮质重要机能定位区。 |
14 |
周围神经系统 |
1.熟悉脊神经的组成和分支、纤维成分;自主神经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2.了解神经丛的名称、位置、主要分支名称及其分布;脑神经分布、功能;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结构。 |
神经传导通路 |
1.了解感觉传导通路的概念、种类、共性; 2.了解运动传导通路的概念、锥体系的概念、组成、共性。 |
内分泌系统 |
内分泌系统 |
1.熟悉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甲状腺的位置、形态、组织结构与功能;甲状旁腺主细胞的功能;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肾上腺髓质细胞的功能;垂体的位置、形态、分部及功能。 2.了解甲状旁腺、肾上腺的位置、形态。 |
2 |
感觉器官 |
感觉器官 |
1.熟悉眼球壁的结构,眼球内容物的名称;皮肤的结构; 2.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眼副器的组成,眼的血管;外耳、中耳、内耳的结构;皮下组织及皮肤的附属结构; 3.会在标本或模型上观察视器、前庭蜗器、皮肤的形态结构。 |
4 |
机动 |
|
|
4 |
合计 |
|
|
96 |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解剖学》课程的教与学,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交往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要体现四年制中职护理专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掌握四年制中职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本地区、学校和学生实际,创造性进行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本课程为形态学科,直观性强。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的现代教学观,构建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做中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特点,基于护理能力职业导向,根据教材各章内容特点,有针对性的采用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授课法、案例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分组观察讨论、活体触摸、角色扮演等,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解剖学》课程学习,构建合理、有效的认知结构。强化基础、重在运用、贵在创新。突出职业特点,拉近与工作岗位的距离。
3.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素质 教学中要注重德育内容的参透,融心理品质、道德情操于一体,使知识、能力、觉悟相结合,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4.适当安排自学,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5.通过指导预习、反复练习、强化记忆、及时辅导等,答疑补差。一方面力求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
(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应贯穿于《解剖学》课程的知识、技能学习的全过程,坚持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既要发挥教学评价的甄别功能,又要加大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与教育功能,使教学评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教学考核评价包括以下三方面:
1.知识评价(占总成绩60%) 主要评价解剖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识记、理解和掌握的情况。评价方式课堂提问、作业、笔试等。
2.能力评价(占总成绩30%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规范化评价,重点反馈学生对标本、模型观察指认、活体定位、填图等正确与否。此类评价可由学生自评、互评和任课教师评价等形式。
3.素质评价(占总成绩10%) 素质评价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如课堂纪律、课堂上能否积极思考、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及考试情况,对班集体的负责态度、与同学和师生间的协作态度等;在实践中是否具有高度责任心、爱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基本条件
实施《解剖学》课程的有效教学,需要有一支精良的教学团队和配套的实训设备。对护理解剖学教师来说,不仅要熟练掌握解剖学科基础知识理论体系及相应的解剖操作技术和课件制作技术,而且还要学习和了解更多的临床医护知识,熟悉相邻学科的联系;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中职护理教育的需要。
此外,学校应有足够的多媒体电教室,解剖实训室、显微镜室、标本陈列室等教学场所,应有充足的解剖教学标本、教学模型、教学挂图等教学设备,这样才能满足解剖教学的要求。
(四)教材选用与编写
教材对学生来讲是课本,对教师来讲是导本,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必须依据《解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内容要求选用或编写教材。
1.教材内容的选取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护理专业发展需要和完成护理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解剖学》课程的内容,注重三个衔接:①与后续医学基础课程、临床护理课程相衔接;②与护理岗位能力要求相衔接;③与国家职业护士资格证书的考试相衔接。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淡化学科界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专业后续课程需求,适当减少一些与岗位需求关系不大的内容(如器官组织的超微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结构等),而加强与后续课程及将来岗位需求关系十分密切的解剖护理应用知识,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的改革符合专业的培养要求。
2.教材内容的编排
充分考虑中职护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基于教学过程,遵循职业导向,创设情景项目”的教学思想,将解剖学和组织结构知识有机融合,紧密联系临床实例,章前确立学习目标,在相关正文中插入“案例”和“链接”,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章后有小结及目标检测,方便学生复习巩固。真正做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三联(联系专业、联系临床、联系实践)。使《解剖学》课程的教学适应护理岗位、适应护理专业、适应社会发展。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编写配套的《人体解剖学学习指导》,并导入学习平台,方便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时参考。
2.定期开放人体陈列馆和模型室,让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的解剖学知识。
3.根据教学内容及特点,购买或制作必需的示教模型、设备、挂图、录像片、投影片、多媒体课件,并将其放入学校课程平台上,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教学。
七、编制说明
(一)本课程标准依据“开云网页版四年制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适用于四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学生。
(二)课程标准开发团队的主要组成名单:
鹿艳存 开云网页版护理系 13775988199
王凤丽 开云网页版护理系
马 帅 开云网页版护理系
李 楠 开云网页版护理系
金盈盈 开云网页版护理系
参考文献:
[1]余寅.人体结构[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8.
[2]李雪甫.人体解剖与组织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