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工作室特色创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护理系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好促进培养模式的实施,基础医学教师与医院临床教师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优化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合理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基础医学教学内容,形成理论教学学校导师为主、实践教学企业师傅为主的“双导师”人才培养教学机制;形成学生在学校以学生身份学习、在企业以学徒身份培训的“双身份”人才培养学习机制。形成学生具有人文素养、专业知识、 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
二、教学模式创新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依托课题进行教学改革,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构建形成了“三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和学习模式,采用“引进、自建、协作”等途径,加强护理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富媒体资源库建设,开展以SPOC、MOOC、智慧职教、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为基础的护理技能信息化教学改革,实现临床工作情景下的整体护理程序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教师利用大数据管理学生学习,构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教、学、管、考”四维度的智慧课堂模式,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元、“学、做、创”进阶的培养新模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和部分理论知识教学,教学成果显著,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
三、师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创新
在领衔人带领下指导学生和教师深入临床,观察临床护理、康复和助产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思维模式从移情理解发现临床核心需求、准确定义寻找问题本质、发散思维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原型设计搭建模型推进产品诞生、模型迭代完成产品制作五个环节完成创新产品的制作,同时通过混合式学习线上、线下学习设计、思维模式、创新思维、专利申请和科技转化等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提升工作室成员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申报并获批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创新
依托课题在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下全面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密切结合学科、专业教师为主体、个性化指导为原则,从信息化教学资源采集与制作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以及信息化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四个维度,培训内容涵盖护理学科教学知识(PCK: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微课制作、虚拟仿真数字化资源应用等)、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整合学科内容、教学方法、技术应用开发SPOC等),培养方式采用校内校外培训、混合式学习、以赛促学、名师工作室引领,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五、教学评价模式创新
建立“形成性评价(线上)和终结性评价(线下)相结合的” 信息化评价体系。
